中國繪畫歷史悠久,題材多樣,分工較細?;B畫的審美傳統有“借物比興”、“緣物寄情”的觀念。歷代畫家借“梅蘭竹菊”類的植物表現和象征著中國文人“君子”的品格。梅花以其耐寒的氣質,被贊頌如君子的“錚錚鐵骨”。蘭花以隱逸馨香傳世,傳統以“香草美人”比喻君子不與俗人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。竹子以其圓直中空,挺拔長青的性格,被看做“君子”清心亮潔,出塵有德的代表。菊花在百花凋謝的秋天,依然傲霜開放。陶淵明的“采菊東籬下”喻視著君子回歸自然,歸隱田園的傲然思想。
一、畫梅法:梅為落葉喬木。梅花盛開時節,梅葉尚未發芽,因此畫梅只畫花和枝干。梅花的顏色有白色、淡色、曙紅、淺綠等,顯得庒麗、清雅、純凈、古樸。畫梅順序:畫梅先畫干,再著花。畫干以中鋒或側鋒出筆,先畫粗干,再發細枝。畫枝干時需要留空隙,以備畫花。、畫花:梅花有正、側、偃、仰、背等朝向,有盛開、初放、含蕊、花蕾、開殘的,并有單瓣、復瓣兩種花式,一般畫花以單瓣為多。梅花為五瓣,開殘四瓣、三瓣、二瓣不等。先用淡墨畫花瓣,后用濃墨點花心、花萼、花托。畫花宜稀疏,少不寒磣,多不雜亂,姿態生動,映帶有情。畫枝干:梅樹有干、梗、枝三部分。干是指老干、粗干部分。畫老干時可用雙勾偏鋒著筆,墨色以淡、枯、渴為宜,并畫出飛白的筆墨情趣,再用淡墨皴染,后用濃墨點苔,以濃破淡,枯濕相間,并求梅樹蒼勁老辣的質感和遒勁的精神。梅樹的梗,一般是指較粗的枝條,出筆時要挺拔有力,墨色可濃一點,或濃淡相間。梅樹的枝,一般指嬌嫩的枝條,在作畫時須注意梅枝的生長規律和交叉關系,如“女”字、“Y”形、“丁”字形的交叉等等??傊嬅返母?、梗、枝,要畫出遒勁、蒼老、古拙的意趣,寧簡勿繁,寧粗勿細,寧硬勿軟,寧老勿嫩,寧剛勿柔。
二、畫蘭法:蘭花素有“天香”、“王者香”美名。蘭花有草蘭、蕙蘭、閩蘭三大類。傳統寫意畫蘭一般以草蘭、蕙蘭為主。作畫順序;先畫葉,后畫花,點心,再以淡墨添莖加苞。畫葉:用較濃的墨畫蘭葉,要疏密相間,畫出綽約風姿,第一筆為起手筆,第二筆交鳳眼,第三筆破鳳眼,第四、第五筆添短葉或間折葉。葉有長短、疏密、粗細、濃淡、干濕之分,畫葉切記編籬、打結、井字形、平行線等。畫花:畫花用點厾法,花有正、側、偃、仰,有含苞待放的、全放的。含苞的花瓣只需一點、二點便可。蘭心一般三點即可,用濃墨點就,如畫龍點睛。畫叢蘭:撇葉宜縱橫交錯,疏密有致,繁而不亂,舒展自由。折葉當以勁折取勢,但不宜過多;墨色要濃淡自然,以濃墨為主,疏密合拍,相映成趣;叢蘭應分組畫成,可分兩組或三組,要有主有賓,互相照應。前人有“喜氣寫蘭,怒氣寫竹”之說,言下之意務求畫蘭筆筆瀟灑括雅,筆勢飛舞生動有姿,花蕊舒吐如喜形于色之感,謂之“喜氣寫蘭”。
三、畫竹法:大自然中的竹子,竹葉勁利中現柔和,竹竿嫵媚中具剛直,在風、雨、晴、霧、露、雪的氣候條件下,以及榮、枯、新、老、嫩的自然變化中,顯示出竹子的種種意態。借竹子標舉自己的孤傲、高潔的品性和節氣,獨抒個性,卓然為后人效法。畫竹順序:畫竹先畫竿,再發細枝,后生葉。運筆要懸臂中鋒,用淡墨畫竿和枝,用濃墨畫葉和節。畫竿:以淡墨著筆,畫竿留節,從上而下,或從下而上,一竿接一竿,每竿有頓挫,行筆平直,兩邊如界,每節竹竿筆意貫穿。對每枝竹竿的墨色處理,應有濃、淡、干、濕的變化,以自然為度。還要畫出正、斜、橫、臥、粗、細不等的竹枝,在枝杈畫就后,接著添葉。畫葉:畫竹葉難度大,因為竹葉的變化多端,層次繁復,要畫得密而不亂,疏而不簡,葉葉須著枝,筆筆有法度。畫竹葉以“個”字、“介”字、“分”字、“燕尾”、“落雁”、“飛燕”等形式來表現。然后將濃淡、大小的葉子,參差相間,前后交叉,疏疏密密,表現出“離離竹影”之妙境。
四、畫菊法:菊花為多年草木花卉,品種甚多。菊花秋季開花,歷代詩人畫家常借它來抒發自己高潔、孤傲和抗爭的思想感情。菊花的外形結構,正面花形圓,側面花形為半圓或橢圓形。有全放的、初放的含蕊的形態。菊花的色彩豐富,花瓣有單瓣、復瓣兩種。山間的野菊、金錢菊等,大多為單瓣。畫菊順序:先畫花,后發葉,再生枝,再加苔,后補景,畫點綴物。也有先畫花后再發枝干、添葉,后補景。畫花:菊花的外形大而復雜,作畫時,花瓣用濃、淡墨勾勒,先用較濃的墨色畫中心部分的花瓣,然后用較淡的墨色畫周圍的花瓣,從內到外,自濃漸淡,逐步向外展開,要畫出花頭外形的層次變化。畫菊要注意透視關系和體塊感,用筆要輕快自如,一氣呵成,才能表現出花頭的韻味,花瓣畫完后點心,根據花形的變化,隨意為之。畫葉:調出濃淡墨色,用側鋒畫出長短、闊窄以及向上、下垂、折葉、卷葉的變化,正葉為濃,反葉為淡,近者為實,遠著為虛,前葉為深,后葉為淺,使之變化多姿,不宜雷同。畫枝梗:畫完花和葉后,添枝加梗。枝梗的穿插和交叉,必須根據花和葉的定向畫出,枝梗趨勢和位置的安排,是與花、葉緊密聯系的,注意用筆的變化。枝梗上端勁而柔,枝梗下端老而勁,旁枝宜嫩,偃而不垂,仰而不直,畫出帶露傲霜之姿。